💰2025年6月23日,全市场信用债ETF总规模达2046.82亿元,历史性突破两千亿大关。这场资本盛宴的主角并非机构巨鳄,而是无数像小陈这样的普通人——年初至今,超1000亿元资金涌入信用债ETF,日均成交额最高突破127亿元,一场由政策、利率与个体觉醒共筑的财富迁徙正席卷中国。
🔍 一、政策红利引爆流动性核变
质押回购破冰成关键推手。6月6日,华夏信用债ETF(511200)、广发信用债ETF(159397)等首批产品正式开启通用质押式回购交易。这意味着投资者可将持仓债券ETF作为抵押品融资,资金利用率飙升。政策东风始于年初证监会发布的指数化投资行动方案,明确支持信用债ETF纳入质押库,制度桎梏的解除使产品流动性发生质变。
费率革命颠覆行业规则。与传统主动债基0.3%-1%的年化费率相比,信用债ETF管理费+托管费被压缩至0.2%左右。博时信用债ETF(159396)更以0.15%管理费创行业最低,长期复利下,细微费率差成收益分水岭。某银行理财经理坦言:“客户资产配置正从‘买牛基’转向‘买机制’。”
📉 二、资产荒下的求生本能
存款大搬家催生配置饥渴。央行“双降”后,货币基金全面进入“1时代”,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触发居民储蓄迁徙。此时信用债ETF的票息优势凸显——底层资产多为AAA级央国企债券,央企占比52.63%、地方国企占46.84%,中短久期设计(平均修正久期4.08)使利率波动冲击更可控。
机构散户罕见达成共识。一边是华夏信用债ETF(511200)连续13天吸金123亿元,日均净流入9.47亿元;另一边,广发信用债ETF(159397)获22天资金净流入,单日最高涌入15.6亿元。个人百元起投、机构万亿盘活,两类投资者在票息安全垫上罕见共舞。
🚀 三、工具进化重构财富逻辑
普惠金融打破信评壁垒。传统信用债投资需百万起购门槛与专业信评能力,如今散户通过证券账户即可一键持有190余只高评级信用债组合。河南县城教师王女士的感慨颇具代表性:“以前觉得国债是唯一选择,现在才知道能‘批发’央国企债券。”
T+0交易颠覆债市传统。债券ETF支持场内实时交易,投资者可灵活切换股债仓位。当博时信用债ETF单日换手率冲至117.21%,当华夏产品历史持有3个月盈利概率达100%,流动性枷锁彻底粉碎。
当某三线城市水果店老板用当日营收买入10份信用债ETF,他参与的是一场静默的金融平权运动。
两千亿不是终点,而是新规则的起点:资本的游戏,终将被普惠的算法改写。
当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1.7%,当货基收益沦为鸡肋,我们是否该重新定义“稳健理财”——是继续追逐飘渺的高收益幻影,还是拥抱这场由透明、高效、公平构建的金融进化?
#信用债ETF刷新历史#